-
當前位置:
書法家網
>>
藝術技法
>>
書法
-
作者:核實中..2010-07-14 10:42:03 來源:中國書法家網
《虢季子白盤銘》是西周宣王時期(公元前827年——782年)的作品,清道光年間在陜西省寶雞虢川司出土,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。該銘有文8行,共111字,內容記載周宣王十二年北伐 得勝而歸,虢季子白因斬獲頗豐而受賞鑄器之事。該銘字體精美、線條圓勁、布局平穩,觀之令人神清目爽,為西周金文中不可得的佳品。
金文發展到西周晚期,是大篆最穩定、最成熟的形態。盡管周王室無力抑或是其他原因還不可能對文字進行規范,但實際上金文中那種形體端莊工穩、筆勢純熟圓潤的一路銘文,無形中已被視為周王室的“標準字體”了。而在這類銘文中,《虢季子白盤銘》無疑是一篇優秀的代表杰作。
《虢季子白盤銘》字形修長、體態優美、線條圓潤,初看給人以“眉清目秀”之感。然細細品味則不難發現,其用筆依然筆力雄健,筆勢中隱涵著極強的運動感和力量感,與后來的《石鼓文》頗具相通之處;結字工穩而富于變化,通篇氣韻肅整、首尾劃一,十分難得;篇章疏朗,似乎有意讓每個字的優美造型及意態風神得以充分展示,這種“形散神不散”的構成形式,實際已發展成為中國文藝中最具魅力的一種表現手法。
學習該銘我以為應當把握以下幾點:
1,認真“讀帖”、深入理解。金文是書寫后再范鑄或鐫刻在青銅器的字體,墨跡已不復存在,它提供給我們的只能是一個個外在“輪廓”。因此,學習該銘(包括其它金文),關鍵仍在如何“透過‘刀’鋒看筆鋒”,即如何把“碑跡”轉換成“墨跡”、把“字體美”轉化為“書體美”,這是臨摩碑帖的根本所在,也是最大的難點,因此,必須對該銘作深入理解,尤其對筆法要解讀解析。
2,用筆。該銘線條質樸圓潤、婉轉暢達,因此,用筆應遵循篆書所共有的“中鋒圓筆”的基本原則,讓“筆尖常在點畫中行”。具體地講就是起筆應逆鋒入紙,使其鋒藏,然后轉筆朝行筆方向用中鋒運筆,“殺紙”澀行。收筆送至盡頭即抽鋒挺毫,繼續下一個“落筆”,切忌“重回”,以避免“做”的痕跡。如遇“弧畫”,應通過“腕”的旋動來驅動筆毫使之改變運筆方向,以保證筆毫的“殺紙”力度,盡量避免用“轉管”來改變方向的不良習氣??傊?,整個運筆過程的動作要反復訓練方能“熟練”,而只有熟練,線條才能“婉轉暢達”。
3,結構。字形呈長方形,但它工整而不刻板,嚴謹又極具變化。字形的處理均“因字賦形”,即筆畫多者任其大、筆畫少者任其小,且疏密有致,長短得宜,格外生動。切忌“大字促小、小字展大”。
4,章法。有行有列,但空間感極強,這種疏朗蕭散的布局和優美舒展的字形構成了極強的形式感,因此,無論臨作或創作最好不要寫來擁擠。
-
-
|
-
-
美術展訊
-
熱門藝術家
-
-
-
李文培
-
李文培著名水墨戲曲人物畫家,國家一級美術師,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,中國舞臺美術家協會理事,華僑大學兼職教授。
進入專題
-
責任編輯:汲平
-
-
宗燧巖
-
宗燧巖,男,1983年生,
07年畢業于北大資源美術學院。
在校期間得到栗憲庭、李天元、李巖、
...進入專題
-
責任編輯:汲平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