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保忠,山東德州人,漢族,1971年10月生,筆名諸葛無非,號五馨閣主人。國家一級書法師、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、中國翰林書畫院院士、香港國際華人書法家協會特約客座教授、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、棲香居書畫院秘書長、山東省德州市人才發展中心理事長,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書法篆刻班第八屆優秀學員,中國注冊高級策劃師、高級講師、自由撰稿人、中國經濟日報特約高級顧問。
德州是山東的北大門,素有“九達天衢,神京門戶”之稱。其歷史悠久,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,這次采訪讓人大開眼界。一見面,吳保忠先生就帶我們游覽了董子(董仲舒)文化街和東方朔故里。作為中國當代書壇的知名書法家,吳保忠先生長期生活和工作于此,得先賢書法藝術真傳,承前啟后,獨樹一幟,可謂歷史機緣,上天眷顧。醉心于書法藝術的吳保忠先生,筆名諸葛無非,號五馨閣主人,他是一位國企職工、注冊高級策劃師、高級講師、自由撰稿人、德州市人才發展中心的理事長,更是中國當代知名書畫家。我們對吳先生的采訪,以“書畫蘊五德、仁義禮智信”最讓人記憶深刻。
記者:吳保忠先生,您好!聽說您幼年家貧、耕讀于家,九歲學書,幾十年來臨池不輟,心追手摹,那就請您先談談學習書法藝術的經歷吧?
吳保忠:我出生在德州市武城縣的一個農村家庭,先祖是明朝的工部尚書吳中,至今已傳二十一世,據說他書畫篆刻皆屬上乘,觀今北京故宮煥知其學。族譜記載到大清結束時,我們家族取得功名的有322人,僅進士及第的就多達97人,可謂輩輩皆有才人出。我的祖父在津門經商之余尤愛書法,在我年幼的心靈中,傳承觀念使我的血液里有著對書畫難以割舍的情懷。這可能是家族大環境對我至深的影響。我九歲開始執筆練書,至今的幾十多年里,無論是求學、工作還是工作崗位調動,我都沒間斷過書法的創作,誠如你們所說“四十多年來臨池不輟,心追手摹”。在練書法過程中,我所采用的方法與別人不同,很多人學習書法是從練字開始,臨帖臨碑,進行整個字的練習。我并非如此,對于一個字,我先是觀察它的形態、結構、筆畫,把它拆開了,分散成點、橫、豎、撇、捺等一個個“部件”,領會其精神,再下筆進行點、線、畫的單一練習,練習到一定的階段,再把這個字“組裝”起來練習。這種由局部到整體的習字方法,我稱之為“集筆畫臨字法”,這樣,在我的作品中,每一個字都有不同的風格,一個字中就有可能出現其“點”是王鐸的,“橫”、“豎”是張旭的,“撇”、“捺”是王羲之的。當然,在集先賢名家的風格時,我還要對其長時間的揣摩、改進,進而升華提高,形成自己的風格。
記者:吳先生,您在書法創作中有著一定的獨創性、探索性、借鑒性,由此說到書法的創新,請您談談書法的創新性?
吳保忠:我認為,創新是書法藝術的生命。創新的過程實際上是藝術家藝術觀念裂變的過程。只有藝術觀念的創新,其藝術作品方有可能實現創新,創新的藝術作品才有可能站在時代的藝術前列,藝術家才能獨樹一幟。
關于創新,我是這樣理解的:
第一,時代需要創新。任何時代的書法藝術都是需要創新的,沒有創新,書法就失去了生命,唯其創新藝術才有不竭的生命力。實現創新思維,簡而言之,就是“思則變、變則通”。
第二,歷史的高度。因為高度決定成就,歷史上書法藝術有過許多的高峰,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會有書法藝術的高峰。所以,尋找到一個好的突破口,就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,審視以往,既容易使自己實現藝術創新的目的,又能避免做別人做過的工作。
第三,清醒的認識。通過讀書、交流、實踐、思考,對自己的藝術水平現狀有所了解,認清自己,把握自己,尋找突破點。認識自己太難了,可能一輩子都不能認識自己。也正是因為如此,很多所謂的書法家窮其終生所追求的不是自己在創作書法,而是書法在創作控制藝術家。
第四,準確的把握。作為一個書法藝術家,必須對未來書法的走向和固守的底線有自己獨到的認識、準確的把握。這樣有理想、有追求、有角度、有高度、有沖動,實現創新也不是很難的事情。但在探索創新的過程中,要從以下幾個誤區中走出來:
首先,要從經典中走出來。所謂書法經典,就是指有典范性、權威性的著作,被人們欣賞、學習、膜拜。經典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,隨著時代的發展,人們的審美取向及社會風尚也會發生變化,書法的審美趨向自然也在不斷變化。因此,我們要去學習、研究經典,從中去汲取營養,但也要辯證地去看待、去總結,結合現實,走出經典,要師古而不泥古。在此,我想到李可染大師的一句話:“要以最大的勇氣打進去,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?!?
其次,不要被恩師所俘虜。不管通過傳統的拜師學藝、講究師承,還是通過高層次、規范化和系統化的高等學院教育,都是師從名家、學者進行學習縱然是件好事,但不要對恩師神化。恩師也是人,是人就有著不足和缺點,不要一股腦兒地都學來使用,要有著存疑的心理,用批判的膽識去傳承、創新,否則,自己將來充其量也就是恩師的復制品。齊白石先生說“學我者生,似我者死”,尋門而入,破門而出。同理,我們做人、做事也不能一味模仿別人,在學習他人的基礎上要堅守自己的個性特點、原則,這樣我們才能獲得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。
再次,不要被權威人士所左右。在當今的書壇,一件書法作品是書家本人完成的一次創作,再經過一些評論家賞析、權威人士的指點等二次創作,這樣的作品似乎才是一件佳作。這種現象愈演愈烈,更加突兀權威人士的“權威”,令一些書家心存敬畏,導致其在創作時跟著他人的感覺走,書寫著“千人一面,萬口一腔”的作品。書法創作上想有創新,就要“任它東南西北風,堅守信念不放松”。
最后,要淡泊名利?!跋壷鸺S而生,人為利而活”,由于書法界自身的動搖,在經濟浪潮的沖擊下,很多書法家抵制不了金錢的誘惑,開展了一些商業性的書法競賽,黑幕和炒作打擊了一些書法愛好者的積極性,同時又不能靜心于書法創作,以致于書法佳作越來越少。諸葛亮《誡子書》中曰“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”,若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,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;若不能平靜的學習,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。
關于書法創新的四點理解和書法創新要走出的四個誤區,是我多年創作的體會心得。
記者:吳先生,書法家只是您眾多身份之一,您作為一名學者型的國企職員,具有很多高級職稱,日常應該非常忙碌,那你是怎么處理工作與書法的關系?
吳保忠:哈哈!高級策劃師、高級講師、高級營銷師等等,僅僅是對我勞動的認可而已。做好本職工作那是理所當然的事,要不就是不務正業了。其他都是我的業余愛好,像書畫創作、歷史研究等都是我在工作之余,利用別人打牌跳舞的時間來進行。我把它當作一個人的娛樂方式,當然娛樂方式有很多,比如喝酒唱歌要一群人,打牌摸麻將要四個人,下棋要兩個人……湊不起人就沒法玩。而讀書寫字是一個人的事,我把它當作是一個人的娛樂,這樣可以主動從中享受快樂。我的書房叫五馨閣,寓意書“畫蘊五德、仁義禮智信”。也許你們覺得這些和時代有些脫節,但我始終堅持做一個講原則、有品格的人。仁是孔子所推最高道德標準,儒家的倫理思想。后面的義禮智信,忠孝廉悌是其內容。仁本身就包孝、悌、忠、恕、禮、知、勇、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等做人道德標準。其中孝悌為其基礎。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,可以這么說,仁是內核,禮是仁的表現。仁,是指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,仁者愛人的意思。義,公正,合理,禮義廉恥四維之一。禮,禮者體也,也就是說禮是為人處事的根本,做人的一個根本。智,即智慧。信,即誠信,信譽。忠,即忠心,盡力做好本分之事。孝,孝順,針對長輩。悌,尊敬兄長,兄弟和睦。廉,為人清廉。忍,即忍耐。我認為沒有品德的人是寫不好字的。哈哈!有點跑題,扯到孔孟之道上來了!上班工作、下班寫字,基本上形成了我每天工作生活的模式。在八小時內將所有工作井井有條地完成,業余時間用來寫字讀書,做到上班時間絕不寫字,寫字時間少談工作。
記者:書法最高境界是您畢生的追求,是不是可以說書法藝術無止境?
吳保忠:是的,藝術無止境,追求最為高,書法藝術創作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。藝術的頂峰是指藝術發展的最高點,這個最高點不是具象的,沒有一個可衡量的標準而言。書法藝術的發展隨著政治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,如果把它定格在歷史的某一時期來看,也許能找出其頂峰階段,從而尋出頂峰時期的人物。但在歲月的長河里來認識書法藝術的發展,是找不到其頂峰的,因為我們雖前見古人,卻不識后者。雖知我等書家登不上書法藝術的頂峰,也深知通往藝術之巔的陡峭,但心中的那份信念不能破滅,因為我們追求的、享受的是那份創作過程中的快樂!
記者:感謝吳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,在采訪的最后,您可否談談自己書法作品的特點?
吳保忠:關于我的書法作品,這是仁者見仁、智者見者的事,不說也罷!